图拉丁潜伏2年总结的经验

捡垃圾无非捡的是便宜,在捡之前就要做好翻车的准备。所以大佬们都不推荐新手捡垃圾。如果做好了翻车准备,以及有充足的资金。可以玩一玩,享受一下亲手把一堆垃圾装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快感。
由于最有性价比的洋垃圾服务器CPU没有AMD,并且AMD在锐龙发布之前确实不经打。所以我直接放弃捡AM2 AM3平台。

常规家用平台:
优势:
1、支持常规家用CPU I5 I7日常知名度大于志强 有信仰 
2、支持RX系列显卡 能够缩减显卡预算 
3、入门级二手主板H61价格相对服务器平台主板比较便宜
劣势:
1、市面上的二手主板大多都很脆 不耐操 
2、CPU天花板明显 4核8线程就是天花板了

说明:
H61\B75\Z68\Z77(板龄 8年左右)CPU性能天花板大约7万分(鲁大师)最强CPU I7 3770 以及E3 1280V2 4核8线程 价格大约在 900左右 所以这里450元性能只差10%的E3 1230V2就显得最有性价比了
入门级CPU E3 1220或者i5 2500 这两颗U都在200元上下。4核4线程 打主流游戏没有任何问题。

H61 支持2、3代 INTEL酷睿CPU以及志强E3V1 V2系列 部分板子可能不支持3代U 一般会注明支持22nm还是32nm。不支持22nm就代表不支持3代CPU以及E3V2系列。

H61是捡垃圾的入门级主板,不支持超频。淘宝二手价格在100-170之间。H61不支持Sata3.0、PCIE3.0以及USB3.0。这里面除了Sata.30不支持会对性能有略微影响之外,其他几乎没有影响。除非要在H61上GTX1080以上级别的显卡时才有影响。
B75是捡垃圾中稍微好一点的入门级主板,同样不支持超频。比H61多了一个Sata3.0和PCIE3.0以及USB3.0。根据本人经验来看,对于实际性能提升几乎没有。
Z68\Z77做工用料相比前两个足很多。支持超频,但是不推荐新手既捡垃圾又超频。这样只会BOOM。加上Z68和Z77以及能超的CPU并不便宜。实在喜欢折腾推荐2500K和2600K

纯捡垃圾想要稳定日常使用的话。推荐买寨板B75(淘宝上新的B75一般是华南金牌、美可可、朗宁之类),淘宝上二手板子水深的很。大多是维修过的水洗板,没有售后稳定性差。寨板好歹是新的,并且有售后。

服务器平台:
优势:
1、CPU 内存都是白菜价 大量洋垃圾可以选择 
2、支持双路CPU 搬砖工作室最爱
3、支持显卡交火 发烧友最爱
劣势:
1、市面上二手主板极少 并且价格贵 能选择的主板只有寨板
2、X58大部分不支持RX系列显卡

X58 (板龄10年左右) CPU性能天花板大约9万分(鲁大师)最强CPU 志强W3690 6核12线程 主频3.46睿频3.73

X58 没怎么玩过。二手主板不好找,就算能找到也很贵。这里只有寨板可以选择。并且好多X58不支持RX系列的A卡。所以想要上矿卡的基本上远离X58了。X58的优势是 CPU和内存条都非常便宜。顶级的W3690 6核12线程 主频3.4G睿频3.7G 打游戏没有任何问题。
入门级别CPU也是淘宝整机奸商最爱的X5660/X5670 主频2.9睿频3.3 6核12线程 淘宝价格都在100元左右 日常使用和打游戏问题都不大。

X79(板龄 8年左右)CPU性能天花板大约 13万分 最强CPU E5 2690V2 10核20线程 主频3.0睿频3.6
入门级别CPU E5 1620 4核8线程 主频3.6 淘宝价格290 性能和450的E3 1230V2一样
入门级级CPU E5 2689 8核16线程 主频2.6 睿频3.6 鲁大师11万分左右

服务器平台的性价比主要体现在内存和CPU上。内存8G的DDR3 1600服务器内存条只有80元左右。大约是普通DDR3的一半价格。

最后推荐:
锐龙平台1600\2600系列 等3代锐龙上市 垃圾佬们就可以去捡 1代2代锐龙了。现在DDR4内存条也降价了,全新平台的性价比也比较高了。

当然还有其他小众操作 
1、魔改矿板 映泰TB250+E-2176G ES (约等于i7-8700) 不过板子不稳 CPU价格贵且量少 淘宝就几家在卖 所以就不推荐了
2、H81+魔改i7-4770M 等等 

最后说显卡:
显卡存在矿卡要不要买这一说 我买过3张矿卡 目前都使用正常。我的观点是 对低于300元的显卡来说。可以买矿卡。超过300元就需要考虑一下稳定性了。毕竟现在580 2048最便宜的800-900元就能上到新的
矿卡买回来之后模拟一下日常极限使用场景。开着大型游戏一直开2-3小时 如果不翻车基本就没事了

产品狗在二线城市的自我救赎

背景1:#从盈利模式说起#

 我相信产品经理无用论到目前为止都是不绝于耳的。

 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来自于保洁集团。初期的定位是产品&运营负责人的角色,是一条贯穿在所有部门之上的横向矩阵管理部门。传统企业生产产品,销售产品,获得收入。在传统行业产品经理的价值就是把产品生产好。

 互联网行业无疑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行业。我们这波从业者都是红利受益者。因为早期互联网创业的门槛极低,成立公司可以不盈利,靠融资活着。这时候产品经理的价值就是让产品获得融资,赚不赚钱无所谓。

 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而崛起的。周鸿祎等大佬曾自称产品经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书更是将这个岗位推到了风口浪尖。

 但是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是“经理”么。为了方便招人,有多少公司把原本职能是产品助理、交互设计师、运营专员等岗位直接称为产品经理。不得不说,早期行业内确实存在很多不合格的产品经理。但是他们可能是一个合格的交互设计师、运营。

 现在,投资人也没钱了。产品经理的价值就变成了帮公司赚钱。但是99%的C端产品烧完投资之后就死了。所以也就有产品经理无用论的产生。

其实我觉得捧产品经理的和diss产品经理的应该是一类人。

背景2:#产业的重要性#

 二线城市,以苏州为例。

 苏州的GDP在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经济构成以本土乡镇加工制造业以及外资代工厂为主。

互联网公司起初极少,且大多集中在工业园区。由园区招商部门从外地吸引以及本地孵化器吸引外地人才来苏州创业。加上苏州本土有一些国字号创投机构大力投资本土公司。

2012-2015年,苏州有大量的做C端的企业,烧了大量的融资。也是这个期间,孵化了一批从C端起步的产品经理。

救赎方案1:#放弃C端 逃离舒适区#

 二线城市由于互联网产业无法形成集群,无论是拓客还是竞争情报的获取上都是比较闭塞的。虽然互联网时代信息不对等的情况越来越少,但是核心信息一般不会在网络上共享的。且做C端最大的挑战不是交互上的创新,而是资源和渠道。而资源和渠道早就固化了。二线城市的互联网公司与一线大厂在C端竞争几乎没有可能性。

 但是有个特例,如果一线大厂就在二线城市,那就又不一样了。目前只有杭州是这样的特例。

在这个背景下,产品经理只通过产品和营销很难破局。宏观面决定了微观面。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具备渠道能力的公司无论在一线和二线公司都很难做。而渠道能力更多是财力和人脉能力,钱和人脉都聚集在一线城市。

救赎方案2:#近水楼台先得月#

 前面提到了产业集群。在苏州做B端服务,服务的对象很重要。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早年在苏州还没有互联网行业的时候,以常熟仕德伟和中企动力苏州分公司为代表的网站制作与优化的公司特别多。最早包括同程旅游也是做这个起家的,只是把客群换成了定向的旅游行业。

 曾经被互联网公司看不上的外包公司们,其实恰恰是最健康的公司。他们有着稳定的客群和稳定的需求以及稳定的收入。在当时大量的公司需要开辟线上的宣传渠道,设立一个企业官网是最简单快捷的方式。

他们提供网站设计、网站服务、服务器托管以及线上SEO推广等服务,可以说是最早期的企业Saas服务。

另外一批是以凌志软件为代表帮助企业做外包软件服务的公司。

通过对这两类公司分析可以发现:创业死得快,外包恒久远。

当然现在的企业服务肯定是更加垂直与细化的。在靠近客户的地方做企业服务才是省力的方式。试想如果苏州没有那么多制造企业,当年也没有那么多做网站的公司。也不会有后来拿到京东B轮的工品汇。

现在各地都在搞智慧城市,政企内部的信息化已经迫在眉睫。哪些城市市场容量大,哪些城市就有机遇。苏州是全国工业总产值最高的城市,有着大量的加工制造企业。他们一定有需求可以挖。

我总结了现在2B产品可能比较核心的三类需求可以供大家参考。

1、帮助客户提升营销推广能力    (早期做网站做SEO和竞价推广的)

2、帮助客户提升内部运营效率 (各种外包出去的内部管理系统)

3、帮助客户解决运营风险  (威胁态势感知 资产安全管理)

救赎方案3:从产品经理到行业专家的转变

做B端和做C端不同。C端的产品遍地都是,人人都能说出点交互设计和运营模式上的所以然出来。但是B端更加注重对于行业和业务的理解。B端的  产品经理更像是一个解决方案专家。从客户对接、到需求收集、到需求变现到产品运营都有他的影子。

B端更加考验产品经理对于行业场景和客户需求的理解。B端产品的销售更多靠渠道、还要走招投标。客户先试用,再付费。往往回款周期很长,    在这期间内客户又会不断的提出新需求。这时候对于需求的判断力很关键。真正有价值的需求是哪些?可以缓缓的需求是哪些?没必要做的需求是哪些?如何判断,还是需要对于行业和场景的理解。

只有成为行业专家,才能给出针对行业内的某个痛点的解决方案。

 成为行业专家,唯有多接触客户,多学习,无他耳。跳出原本互联网产品的思路,逃离舒适区,去探索以前没有做过的职能,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身的不足,以及提升自身的技能壁垒。

救赎方案4:认识到自己的平庸

每个产品经理都曾经做过改变世界的梦。但是切不能眼高手低。能够力挽狂澜,扭亏为盈的人一定是从初学者起步的。及时的认识到自己平庸很重要。投资讲究赛道,产品经理在选择工作时也更加重要。有一些注定无法在二线城市发展的公司与项目,根本没必要去趟浑水。不过更多人,是做完才发现,原来这个行业不行,自己不行。包括我自己在内。

终究是一句话:选择比能力更重要。

在平庸的设定下,我们要把所有问题都认为是最难的问题。需要用最细致和结构化的思维去剖析问题。尽量避免无法解决的问题发生。

不管是一线还是二线城市的产品经理,核心能力应该是避免解决不了的问题发生,而不是自信的去浪费时间幻想能够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写在最后#

 其实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努力提升然后去一线城市。但是还有人喜欢死磕二线城市的,比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