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而优雅的强势

职场上经常听到“强势”二字,项目推进中遇到阻力,很多人就说我要强势一点。其实,这时候的强势并不优雅,只是强迫。

什么是错误的强势?

一、语气上的强硬

很多人会把强势联系成是一个人语气强硬,态度差,不变通。其实不然,这种不是强势,是刚愎自用。强势的人一定是听得进意见的,包括当年信誓旦旦说绝对不做大屏手机的罗胖子,都妥协了。

为什么态度上的强势不叫强势呢,当你不能说服别人时,通过提高音量,表情严肃,动作夸张的方式来表达你的观点时,这时候你已经输了,你这是在撒泼,不是在表述观点。

二、职权上的强迫

古话,官大一级压死人。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是糟粕。强势不是强迫,用职级去压别人是一种很LOWB的方式,这样不仅会表现出你的无能,还会降低你动脑子的频率。

当你的下属开始觉得你LOWB了,你还会得到他们的支持么?

三、三个例子(以产品狗举例)

1、初入行的小狗狗

初入行的小狗狗基本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开发、运营、等其他岗位无法迅速而准确的Get到你的点,并且在推动需求落地的过程中,屡次碰壁,被质疑。这时候,不优雅的强势就会这样。

“我认为XXXX,你必须这么做”

“老板让这么做的,我也没办法”

“为什么不能实现?XXX不是就实现了么”

首先我要强调一个观点,没有需求是不能实现的。这只是实现需求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多少的代价的问题。需求性价比就成了关键,如果开发觉得这个需求没有性价比,那么他们就会说不能实现。潜台词“妈的老子花大功夫做了这个傻逼功能,一看没什么卵用”

2、入行多年的大狗狗

入行多年的大狗狗普遍都是我强调的语气上的强势,一般小狗狗在面对一帮数量是自己5-10倍的开发成员时是不敢语气上强势的,大狗狗不一样,跟开发呆在一起的时间比陪女朋友/男朋友的时间还多。此时,他们已经百折不挠,练就了一番厚脸皮神功。

大多数大狗狗都是自诩有经验的,对待开发、运营、UI设计都是语气强硬,有时候还用职级压一压(矩阵型管理的团队)。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会给人一种幻想,明明不是主管,却在调动团队里面所有的人,所有资源,团队内部的所有工作量也是有产品经理产生的。

这样熏陶下,不免有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想法。内心OS:你们这些没有审美、没有情怀的开发,你们这些只看重利润的运营,你们这些只知道一味讨好用户的销售。你们这些矫情的UI设计(创意太多开发做不了)。

3、10年以上的资深产品獒

一般这类都是技术转了管理,或者转了CEO。自诩“产品经理”。这哪里是产品经理啊,你看过产品经理真的是经理的么?都做老板了就别谦虚了。

这类人群最喜欢做的就是,你看人家XXX,再看看你们。快去加班做出来,1个月给我搞上线。

这是明显的“职权上的压迫”

四、如何正确而优雅的强势?

1、拿出一份没有漏洞的方案

自己内部做过流程预演确定没有问题之后。如果遇到开发同学的质疑,请耐心的听取。一般都会一针见血的说出你的问题。发现问题之后,及时修改。开发永远是冲在第一线的,可能之前就有这样一个不靠谱的产品经理,给他提过一个类似你的这样的需求,他自然不想重蹈覆辙。

及时听取反对意见,这是一个产品经理的基本素养。纯银大大说过“当我遇到反对意见时,我会很兴奋的把他当成一个特殊用户人群去调研”

当你或多或少采纳别人意见时,反对的声音自然越来越少。当你的需求越来越靠谱时,你才能有理有据的强硬。

2、职权是用来承担责任的,不是用来压迫的

如果一个管理者喜欢用职权去压迫,那么就很可悲了。第一代表他的能力一般,不能让下属服气。第二他表述能力有问题,不能有理有据的说服下属。

管理者需要先参考问题一。然后需要做的是鼓励团队成员,提升大家对产品的认同感。及时解决团队成员工作上实际面临的问题。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这样的管理者自然就会优雅的强势。团队成员也会死心塌地的付出。

团队自我驱动,是管理者最优雅的强势。

网上一直流传着一句毒鸡汤:

“马云说:“任何团队的核心骨干,都必须学会在没有鼓励,没有认可,没有帮助,没有理解,没有宽容,没有退路,只有压力的情况下,一起和团队获得胜利。

这是一个极端的反例,部分不明真相的管理者居然信以为真。“没有鼓励、没有帮助、没有认可、没有理解、没有宽容、只有压力。”这不是为自己管理能力的欠缺找借口,这不是为职权上的压迫开脱。这是一种可怕的压榨。

每段时光都不会苍老

就在几个月前,我还一直对于做了某些决定而感到后悔。常感觉某一段时光被荒废了。可能是我内心对于成功的渴望太过于强烈,发现某件事情没能按照我的预估发展的时候,我就开始焦躁不安、打算放弃。可能是我没有耐心,也有可能是我的直觉太过于敏锐,亦或是我的运气不好。我感觉三种成分都有。

从2012年-2016年,大约干过很多很多事情,参与过相当多的项目。常常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考,为什么我要做这个,如果不做这个是不是更好。一度到只能服用安神补脑液才能入眠。从2015年开始,我感觉自己已经停止成长了,至少没有像之前那样,每天都在进步。

我焦虑、不安。感觉自己在浪费时间,时间越长月焦虑。焦虑到睡不着觉。也许我就是这么个纠结的处女座。

最近,就像突然参悟天道一样。我发现我一直在成长,只是我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太高,导致自己看不到自己的成长,有点急功近利。无数次根本就没有整理好思路就写项目计划书,就见投资人。然后忽然发现流程跑不通,自己都没法说服自己。就像很多职场前辈跟我说的一样,你太浮躁了。从3年前刚入职场,到最近。一直有人说我浮躁。我也感觉自己飘忽不定,就算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实行起来又是另外一番。

曾经有个朋友跟我说,不要后悔。是呀,为什么要后悔呢。生命中哪里有那么多被浪费的时间,总能发现自己获得了一些东西,不然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就像我一直坚定的认为我这段时光没有存在意义的,是被浪费的。直到我想通这番道理,突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又变成了我这辈子可能最珍贵的一段时间。

每段时光都很珍贵,他们都有存在的必然理由。

就像我曾经有那么2个月左右,浑浑噩噩,黑白颠倒。每日混吃等死,不上学、不工作,不知道自己想要干嘛、曾经的理想都被抛之脑后。这是最没有压力的两个月,也是我这辈子最煎熬的两个月。那是我第一次感觉自己以后可能永远不想再过这样的日子的一段时光。

每段时光都不会苍老。

推荐一首歌

很遗憾原唱已经去世了。

筠子- 春分

“精细化运营管理平台DMS”项目计划书

“精细化运营管理平台DMS”项目计划书
一、 项目概要
面向中小型公司的精细化运营管理方案。包含内容管理(CMS)、优惠管理、用户管理、用户人群分类、常规运营点管理等功能。以API或者SDK方式植入APP中,通过配套的后端管理系统,实现精细化运营管理。

二、 立项原因
1、 精细化运营管理这一概念已经提出很久,场景也有很多。但是目前创业公司实施精细化运营管理还缺乏硬件条件。自主研发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能有这样一个第三方运营管理系统可以接入,那么可以在初创阶段就实现精细化运营管理,从而提升流量的利用率。
2、 目前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越来越同质化,以后的趋势将是运营驱动。在同质化的大环境下,产品运营变成的取胜的关键之一。
3、 目前做用户级的产品已经几乎没有什么机会,企业级应用的市场才刚刚兴起,企业用户购买力强,能快速变现。

三、 项目详情
1、 项目框架简略图

DMS

2、 项目说明
解决方案分为前端SDK或者API,和后端运营管理平台两块。SDK负责展示前端样式,后端管理平台负责控制前端样式。
前端Demo

RTX截图未命名 RTX截图未命名2

后端DEMO

RTX截图未命名22

整套DMS系统的核心思路是,根据用户的人群、根据城市、根据用户在APP内部的实际访问情况(远期规划)精准的投放优惠券、Banner、专题、商品等。
应用内部展示内容高度灵活,全部可以在线控制。首页模块可以定制,自由度高。
项目原型在线预览。
四、 推广方案
社会化媒体推广
运营社区投放
口碑传播
五、 竞品分析
目前没有类似竞品
六、 盈利方案
面向企业收费使用
七、 所需资源
研发团队、办公场地

“一种寻找周边好去处的服务”项目计划书

两年前写的东西,其中有一些我对于生活服务类产品的理解。

后来出了一版原型。 www.iamzeke.cn/MSG

一、项目概要

基于位置的地点推荐应用。使用场景:周末、节假日、下班以后。主要功能:帮助用户找到地方消费。针对人群:学生、年轻白领阶级等。

二、立项原因

O2O这个领域目前只有团购模式活到了现在,用户的团购习惯已经养成。但是目前的团购客户端都做的非常复杂,推荐算法也够不准确。他们也深知自己在垂直领域的不足,于是开发一些垂直领域的应用去补救。如美团的猫眼电影、美团外卖等。其中大众点评一直在做开放平台,想让开发者做一些垂直应用帮他们导流量。他们的这些措施都在告诉我们,垂直市场的团购导购有戏。在垂直市场如果靠小团队,没有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是非常难做的。借助大平台做一些垂直应用目前是小团队能活下来的唯一可能。

 三、项目详情

A、数据类

目前项目的数据来源我分为三块。

1.团购导购 主要数据 大众点评+美团

2.周边景点 主要数据 同程网开放平台

3.既不是团购也不是旅游景点的 如白鹭园这样的免费开放的小公园(这些数据去微博上抓,这点开开有经验)

B、体验类

  1. 附近的团购打包成套餐卖,帮用户规划好路线。根据用户具体出门的时间以及准备在外面待的时间帮用户推荐团购。
  2. 进入某地区后,向用户推荐附近的地点。
  3. 用户消费完上传照片到我们自己的平台,同时同步到其他社交平台。

 C、为什么要做

目前在O2O垂直领域做的比较多的就是美食类和电影类的应用,这类应用有很多,比如美团的猫眼电影、抠电影等等。美食类更多、饭本、食色、番茄快点。

还有一些周边游景点推荐的如周末去哪儿等。

“出去玩”的特色就是在简单的使用逻辑的前提下,整合电影餐饮周边游。用户在节假日或者平时下班之后,如果找不到地方可去就可以用“出去玩”,我们给他推荐一些地点供他消费和消磨时光。初衷是和开开点评一样的。开开点评受到了foursquare和大众点评的影响太多,主打地点签到和点评,对于店铺的信息介绍太少。这个主要也是取决于当时的市场环境。

“出去玩”主要以展示店铺详情以及消费套餐为主,数据方面用大众点评为主美团为辅,目前国内覆盖到全国大多数线下店铺的只有大众点评一家,对于没有团购的店铺,美团毫无优势。“出去玩”优先展示有团购的店铺,其次也展示没有团购的店铺。

我想做这个项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活动类的产品,基本都是失败的产品。最有名的是豆瓣同城,最新的有周末去哪儿。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都是从活动出发,把活动定义的太狭义。认为只有演唱会,话剧,演讲,旅游这些才是活动。其实他们找的点是个次要点,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一年也不会看几场演唱会,看几次话剧。唱歌、看电影、泡吧、吃饭这些才是非常常见且具有刚性需求的活动。吃饭不必说,肯定是刚需。目前国家在影视版权这块儿保护力度非常大,盗版电影集中营百度影音、快播两家都被查处。以后新电影能在网上能找到的片源会越来越少,去电影院看电影会越来越普及。
  2. 现在的移动支付已经不是两年前的移动支付了,两年前的支付宝几乎无法在手机端完成支付。现在的支付宝在手机支付200元以下甚至不需要短信验证码了。
  3. 我本身代表了一个群体,及90后+小白领阶级。我每周都会出去吃饭和看电影,我本身有这个需求。很多吃饭的馆子和电影院需要我自己去团购软件上慢慢找,不够便捷。
  4. 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可以通过佣金赚钱,也可以和线下店铺合作赚钱。团购模式是经过市场沉淀留下来的,我们只是抱了个大腿。

四、核心竞争力

1.借助LBS定位和用户喜好,为用户精准的推荐附近的饭馆、影院、景点。优先推荐有团购的店铺和景点。在用户进入软件时,我会让用户选择一些兴趣点。比如这个用户是喜欢吃东西,或者喜欢看电影,或者喜欢旅游。以后就优先推荐此类产品。

2.团购套餐推荐模式。目前的团购都是单卖的,我们可以基于位置信息计算出同一区域的不同种类的店铺。打包成套餐。在用户在选择看电影时,推荐用户吃饭的地方,或者用户在看餐馆的团购时,问问用户是否吃完了来场电影。用户在看周边旅游时,问问用户是否需要定酒店。

3.用户如果进入某些大型商区,系统自动推送给用户附近的商铺信息。如 我之前购买电影票和团购美食多一点,如果我进入了某些商区,系统提示我这个商区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美食,和电影院。

3.社交加团购的模式,很多用户出去消费了,喜欢拍照片传到朋友圈。我们提供平台,供他一键同步到各大社交平台。这样晒美食、晒电影票更加方便了。

4.徽章系统,按照看电影的场数、吃饭的次数以及种类,给用户一些徽章。如“电影达人”、“超级吃货”、“吃辣狂人”等。

五、推广方案

初步准备先发布IOS版本,做一些ASO优化,然后通过换量和网站导量等方式来提高排名。IOS新应用非常容易上新品推荐,但凡交互和理念稍微新颖一点的都可以。我之前的产品 最美发型和美发秀秀都上过新品推荐。

安卓版本我准备在360手机助手上做一个首发,首发可以带来每天1万到2万的下载量,首发过后会在应用的榜单有稳定的露出位置,如果ICON和应用名称比较好,下载会一直稳定。之后可以申请一些各大安卓渠道的免费活动,我有这方面的资源。

六、竞品分析

大众点评开发平台也是刚发展了1年左右,目前刚刚成型,还没有做的比较大的应用。大多是个人开发者开发的一些微信公共号应用。这些不构成威胁。12年到13年死掉的一些应用我分析以下原因。

类似的应用有如街旁 盛大切克 豆瓣同城等

街旁

不提供店铺优惠团购等,主打定位和签到。街旁在做的是活动正在发生,并没有做活动发生之前。例如以下使用场景,用户在海底捞吃火锅,这算是一个活动,街旁能做的就是拍一张照片,然后签到,之后同步到微博等社交媒体,告诉大家我在吃火锅,用户肯定已经解决了去哪儿吃饭的问题之后才去用街旁。

周末去哪儿

周末去哪儿主打周边旅游,还没有考虑到团购优惠这一块儿。周末去哪儿其实是豆瓣同城里面的一些活动然后加周边的景点信息。景点是很有限的,但是火锅店咖啡厅、KTV不断有新单出来。

七、盈利方案

起初是团购佣金和景点门票佣金 之后可以和线下商家搞一些合作。还可以投放广告的方式盈利。总之肯定比做纯应用变现快,用户宁愿花100块钱团购吃一顿饭。但是用户不愿意花6块钱买一个付费功能,或者10块钱开一个会员。

八、SWOT模型

  1. 优势

-初创团队比较年轻,氛围活跃,学习能力强,想法多。成员配合比较默契。

-团队在团购导购方面有一定的技术积淀,原来开发的产品中有类似模块。

-开开点评在LBS方面积累的很多技术经验 这块可以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目前没有团队在做类似的垂直领域团购导购,这块市场是蓝海。

  1. 劣势Weaknesses

-团队比较年轻,经验不足。

-过度依赖第三方数据,如果第三方平台不给数据就很麻烦。

-目前这块市场是个蓝海,虽然没有竞争但是也没有可模仿的对象。

-用户的消费频次无法估计。短期内让用户对软件产生依赖是个挑战。

  1. 机会Opportunities

-目前团购垂直市场没有人做 像团800百度团购这些纯粹是聚合团购,没有去深挖团购内容,去做团购精准推荐。

  1. 威胁Threats

-容易被复制

-数据依赖第三方平台

 

显歼奇侠传六之泰坦陨落

由于平时不玩游戏,一直用Macbook Air,仙剑六上市之后第一时间买了一套正版。买回来就发现光盘是烂的,读不出来。又从网上下载了数字版。用Air夏天玩那叫酸爽,本身这游戏也没有任何游戏性可言,买了纯粹就是看个剧情。于是便打算过年回家升级一下老家的台式机,用台式机玩。

升级前的配置为:

CPU AMD Athion(速龙) II x2 250u 1.6G

显卡 NVIDIA GeForce G100 256M  (9300GS的马甲卡)

主板 联想1.0 ATI RS690

内存 海力士DDR2 800MHZ 2G

考虑到性价比以及主板兼容性,升级的配置如下:

处理器: AMD Phenom II X3 460  3.4G

显卡:    迪兰HD6770恒金版512M D5

内存:    精亿DDR2 800MHZ 4G + 海力士DDR2 800MHZ 2G  6G双通道

配置已经超过仙剑奇侠转六基本配置。

CPU:Intel core2 Duo 3.0Ghz或AMD同性能处理器

显卡:Nvidia :9800(512M)或AMD同性能显卡。

升级之后电脑性能提升还是比较明显的,娱乐大师跑分接近10万分。打败了79%的电脑。CPU排名甚至在i7部分型号之上。谁知道显歼奇侠传六改了配置标准。原本的推荐配置变成了最低配置要求。

CPU:Intel Core i5 2.8Ghz或AMD同性能处理器(含以上)

内存:8G以上

显卡:Nvidia Geforce GTX 560或AMD Radeon HD 6870等同性能显卡(显存1GB以上)

这样就没得玩了,难怪我升级配置之后最低特效依旧卡成翔。

仙剑奇侠传粉转黑。对于姚壮宪团队做出来的仙剑系列完全无感。

姚壮宪:仙剑奇侠传一、仙剑奇侠传二、仙剑奇侠传五、仙剑奇侠传五外传、仙剑奇侠传六是一个连续的故事。是一个武侠故事。

张毅君:仙剑奇侠传四、仙剑奇侠传三外传、仙剑奇侠传三自成一脉。是一个仙侠故事。古剑奇谭系列。

不过这辈子应该都没有机会再去连续花几十个小时玩一款单机游戏了。再见了,青春。

2015年年终总结

西伯利亚寒流来了。这个冬天特别冷。

资本的冬天也很冷,很多公司在这个冬天没能撑过去。我非常庆幸我此时在一家相对稳定的公司,安然过冬了。

2015年换了两份工作。5月份从洗洗离职去了全维软件,9月份去了同程旅游。

全维是一家300人左右的B轮后公司,做连锁药店起家。主打移动医疗产品和智能药房。我去做产品设计工作。一开始做客户端,后来后端产品人力不够,去支援了后端产品工作。设计了问药精细化运营管理系统。因为公司内部斗争,直属上司落马。
在全维,原本习惯做客户端的我,被安排去做了后台系统。一时比较郁闷,觉得不适应。其实也不算很不适应,在洗洗的时候我也做过后端管理系统。只是我自己对于工作内容有偏见。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应该不会去纠结产品的形态和用户群体的。

去了同程以后,我在酒店事业部。负责网站产品设计。同时负责向无线部门提交业务需求。但是通常情况下,都是无线部门在向我们提交需求。之前我从未做过网站前端产品,这次我失去了偏见。安心的做我的产品。

网站和移动端的使用场景大不相同,这也是我为什么能安然接受的原因。举个例子,拿酒店预订来说。在零晨下单并且及时入住的基本都是移动端,基本没有人会去从网站端下凌晨单。对于未尝试过得领域,我总归要试一下嘛!

2015年感情稳定,期间搬了两次家。一次是从文萃搬到尹东新村,一次是从尹东新村搬回文萃。年轻就是折腾!

我的产品狗之路

我从小学一年级(2000年)接触计算机,三年级(2002)接触互联网。四年级(2003)在网络聊天室开始聊天。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对计算机有不可以抑制的热爱。

进入互联网行业

2011年我上大一,期间搞过独墅湖学生论坛,搞过学团网。算是接触了互联网行业,但是都是学生团队很草根。2012年7月份我正式退学。退学之后搞过电商网站,出售皮鞋。
2013年我正式进入互联网行业(移动互联网),加入热拍网(当时还是北京一家网),担任商务岗位。将公司的流量出售给淘宝商家。
那时候的我郁郁不得志,想做产品却没有机会。老板说,你们有想法就提。没准就能给你组建个项目团队。当时的我看中了机会,给老板发了近万字的项目计划书。
于是老板找我谈话,问我这个项目打算怎么做。我一上来就说我要招五个编辑(当时一个公司也就10来个人)。老板就呵呵了。然后婉拒了我的想法。

定位

我在做产品经理之前,对产品经理的定位就是产品功能策划。
后来机缘之下,我接手了一个跟电商产品无关项目。一开始老板做这个项目的目的纯粹是因为它下载量高,可能市场需求强烈。叫“最美发型图解精选”,猛一听名字可能感觉很山寨。但是在2013年全苏州做移动互联网的公司屈指可数。那时候大家都在摸索中。

对产品经理的职能的探索

当时公司里面实际上没有产品经理这一岗位。只有项目经理,管理一个创业小团队。我开始对产品经理的职能做了最原始的探索。起初公司做产品都是没有原型的,由大家开会讨论页面如何呈现,需求如何变现。
我在担任产品经理期间,引进了原型的概念。当时我叫做草图,用的原型工具叫Mockup Creator。一款手绘风格的原型工具。

引进了Tower团队协同工具,工具化管理需求和测试用例。我那时候也不写PRD,因为大家坐在一张桌子上。需求基本靠吼。不会因为需求撕逼,互相信任。开发拿到设计图就开始做,遇到细节的问题直接喊我过去讨论。
我为了工(zhuang)作(bi),买了台Macbook,坚持用Mac OS,然后发现Mockup Creator居然没有Mac版!顺其自然就开始使用Axure绘制原型了。一开始我还在想,Axure是什么玩意儿这么难用。现在发现原型工具无人能出其右。

获取产品技能经验

我做产品从未受到过专业人士的指导,全凭自己摸索。看过诸如《结网》《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之类的专业书籍,《失控》、《乌合之众》之类的提升逼格的书籍。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卵用。对于一个初入行的幼犬来说,看这些书反而会影响自己对产品的判断,级别不够容易走火入魔。

唯一获取技能点的地方就是纯银V的微博了。他在微博上输出许多零零碎碎的产品价值观。也经常推荐Tower这一神器。

第一次写PRD是从第一家公司离职之后的事情了。当时我的主管能够用精炼语言描述清楚一个需求。但是我总感觉有的需求用文字说不清楚,后来发现是自己的经验不足。一个产品能好好说话,清晰的描述出需求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基本素质。到现在我仍然发现,很多产品狗说话喜欢弯弯绕,并不能一针见血的描述问题,表述需求。

后来我发现,做产品以上的只是入门。是产品助理或者产品专员做需要掌握的。

反思.探索

产品经理本身应该是行业内门槛最高的几个岗位之一,需要有大量从业经验的从事过技术或者运营相关岗位的人去担任。这是个管理岗位。
不知从何时开始,就变成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很多公司为了招人把原本的产品助理、产品专员、产品策划也写成产品经理。有个经理的头衔,是不是很高大上?
经理最核心的还是团队管理,项目推动能力。想要推动项目,首先自己的位置至少要是高级管理岗位,直属上司至少是总监级别。我先鄙视一下那些把产品专员写成产品经理去招聘的人事。甚至有些产品主管自己也不清楚什么是产品经理。

终极目标

最近,我一直在困扰一个问题。就是自己想要什么。其实我只想做个能任性的产品经理。
比如:张小龙 微信启动页给你放首<一无所有>、QQ邮箱登陆页放歌词、放同事女儿的画作、放迈克尔杰克逊的名言。
比如:穆荣 自己喜欢看书,就做了款图书管理与分享的APP晒书房。
比如:纯银 能在多条产品线游走的同时,任性的抽出两周时间做一个<生辰>。

寒冬

今天立冬,大家吃饺子了么?

最近苏州断断续续一直在下雨。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凉,这江南的晚秋颇有几分冬日的寒意。

早在昨天,气温还有20多℃。今日的最低气温只有11℃了。果然,立冬的威力还是有的。

气候上的冬天姗姗来迟,互联网的冬天却早在几个月前就初现端倪。

不说北上广多少公司倒闭了,多少公司合并,多少公司减少招聘。就苏州这一亩三分地,已经消失掉很多创业公司了。

在2012年以前,苏州几乎没有互联网公司更不要说移动互联网公司了。有的只是网络公司,从事企业网站建设、软件外包、服务器域名销售等。

当时苏州最多的互联网公司就是做企业网站建设的,以仕德伟、中企动力等公司为代表,依靠外呼挣钱。一般这种公司80%都是销售人员,通过电话销售、上门拜访等方式成单。

2012之后,移动互联网大潮终于烧到苏州了。这些公司纷纷转型,从企业网站建设逐渐向微信H5网页、微信公众号运营外包。这应该是苏州最原始的移动互联网生态。

后来,苏州园区政府到处招商,从北京、上海拉来好多创业团队,我进入移动互联网行业待的第一家公司就是这样来的。这样,苏州开始有了互联网的种子。

不过园区政府可能觉得还是不够。开始筹建各种孵化器,给钱给场地鼓励创业。这期间又诞生了一大批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

说到苏州移动互联网,还有一个机构不得不提。就是高博教育。他们从2009年就开设了Andriod开发培训、iOS开发培训等项目。从全国各地本科院校招来理工科的学生,给他们培训Andriod和iOS开发。4个月毕业,然后推荐工作,输送给苏州、上海、杭州等移动互联网公司。

这样,苏州的移动互联网行业从业者越来越多。2013年-2014年一片欣欣向荣。每天都能听到某某人创业了,拿到了天使投资。某某公司拿到了几千万的A轮,几亿的B轮。但是没看到能赚钱的公司。

就这样2015年来了,国家鼓励万众创业。连李克强总理都去3W咖啡喝了一杯“互联网的泡沫”。苏州也不甘示弱,打出“北有中关村创业大街,南有金鸡湖创业长廊”的旗号,大力发展互联网创业。第一批又一批不靠谱的项目入驻了孵化器。

互联网投资界开始进入一种癫狂的状态,创业50天,估值1亿美金的Blink,创业半年估值10亿人民币的河狸家。泡沫越吹越大,终于“啪”一声就破了。

2015年下半年,寒冬来了。尽管大家都不愿意承认这场新时代的大跃进已经失败了。但是确确实实的在我们身边悄悄发生着。很多创业公司倒闭,解散、转型。还有更多公司在苦苦坚持,就差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草。

从立冬到立春只有88天,互联网的冬天要持续多少天?

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可能移动互联网创业的最佳机会已经没有了,接下来的互联网行业将会更加的理智和冷静。

装逼的三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王国维

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做学问有三重境界,装逼也应该对应这三重境界。因为装逼就是一门学问。

第一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装逼初期,还在积累原始的装逼素材。常常面对别人装逼时无逼可装的尴尬。这个阶段,任何素材都可以拿来装逼。初探装逼门路,装逼装的不是那么自信。害怕装逼失败。打铁还需身硬,装逼还需自身的基础。努力的通过装逼掩盖与其他人相比的不足。

第二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为了装逼,变成疯魔。装一切能装的逼,每天活在装逼的世界中无法自拔。此时有一定的装逼基础和装逼实力。装逼成功的几率也不断的提升,开始逐渐享受装逼成功的快感。此阶段最容易走火入魔,坠入装逼的无尽深渊。从此活在装逼的世界中,无法自拔。

第三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般人活了一辈子都在第二层境界无法自拔。无法窥得装逼的真谛,进入第三层境界。一旦突破第二层境界,进入第三层。一切都变得那么豁然开朗,一切装逼都是那么自然随心。此时已经进入无B胜有B的境界。无需装逼,也没必要装逼。早已无需装逼掩饰。进入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

第四层:只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

第四层一般存在于传说中。

举例环节:

第一层境界:“美国有个华莱士,不知道比你们高到哪里去了,我和他谈笑风生。”借助别人的名声给自己长脸,此为借势装逼。技法简陋但是有效,此乃入门级装逼。

第二层境界:“你们呀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贬低别人而获得自身装逼的快感,此乃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已成疯魔。

第三层境界:“中国有句话叫闷声大发财”向别人传授人生经验,主动帮助别人提升装逼能力。输出价值观,此乃巅峰装逼。此时装逼已经不再是装逼,而是一精神的升华。

第四层境界:

人呐就都不知道,自己就不可以预料。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我绝对不知道,我作为一个上海市委书记怎么把我选到北京去了,所以邓小平同志跟我讲话,说“中央都决定啦,你来当总书记”,我说另请高明吧。我实在我也不是谦虚,我一个上海市委书记怎么到北京来了呢?但是呢,小平同志讲“大家已经研究决定了”,所以后来我就念了两首诗(原话如此),叫“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那麼所以我就到了北京。到了北京我干了这十几年也没有什么别的,大概三件事:

一个,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个,把邓小平的理论列入了党章;

第三个,就是我們知道的“三个代表”。

如果说还有一点什麼成绩就是军队一律不得经商!这个对军队的命运有很大的关係。因為我后来又干了一年零八个月,等於我在部队干了15年军委主席。还有九八年的抗洪也是很大的。但这些都是次要的,我主要的我就是三件事情,很惭愧,就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谢谢大家。

 

不可说

我对陌生人没话说。对于熟人,滔滔不绝。但是我对于熟人的定义不是很准确,对很多其实明明并不是很熟悉的人也说了很多。我总结了一些能说的和不能说的。供自己以后反思。

一说职业经历:

古人有云“祸从口出”。实在有理。很多你认为没有什么深刻含义的内容,很可能沦为别人的话柄。比如说职业经历。如果你的职业经历很光鲜,会有人觉得你是在有意表现。秀优越,从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果你的职业经历不够光鲜,会有人觉得你能力一般,从此看低你。

职业经历只能对HR和直属上级坦白。因为他们的对你能力的判断才是最重要的。

二说项目经历:

项目经历跟职业经历类似。如果项目很成功,会有人认为你在吹牛逼。故意秀优越,你这么牛逼怎么跟他成为同事了(这种人一般是Loser)。跟上学的时候认为认真学习的人都是装逼的是一类人。如果项目经历不够优秀,他们会认为你能力一般,从此看低你。

三说工作心得:

首先我是提倡分享工作心得的。内部分享是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机制。但是前提是有良好的内部分享机制。如果只有你一个人在分享,会造成别人的反感。会觉得凭什么挺你的,你是多牛逼么。很可能你是好心分享东西大家,最后反而起到反效果。

四说薪资水平:

很多公司严禁员工私下讨论薪资。从法律角度说,这并不违反法律。而且如果存在同工不同酬的情况下,是可以起诉公司的。但是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永远也不可能做到同工同酬。

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同样岗位很可能薪资水平差距很大。不管你是高的那个还是低的那个,都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困扰。作为薪资低于你的一方,并不会去思考为什么工资低于你。只会想,凭什么你工资高于他,然后会觉得你水平“不过如此”。

如果是你自己作为薪资低的一方,也会十分郁闷。

如果遇到拼命打听你薪资的人,直接婉拒或者绕过去。如果一直缠着问,可以与上级主管沟通。

五抱怨公司/同事:

存在不合理的事情,肯定有存在的原因。能改肯定早就改了。老板肯定也知道有问题。但是如果一直抱怨,如果无心的人可能没有关系。遇到有心之人,很有可能就会“无意”向领导透露出你对公司不满。遇到集体抱怨的时候,最好也不要插话。适当的时候,应付一下就行,以免被认为不合群。

公司老板喜欢正能量,不需要负能量。抱怨公司万万不能。所以为什么只会拍马屁没什么真本事的人能在一个公司混得风生水起。因为他又“正能量”、对公司有认同感,至少伪装出了认同感。一个公司是需要认同感的。

抱怨同事也是的,始终要相信存在肯定有原因。就像百度的流氓产品一样,他们的产品经理肯定不是这么想的,但是产品这么流氓,肯定有存在的原因。

后面两项千万不要说。说出口后患无穷。前面三项,能不说尽量不说。

职场有时候真的是身不由己,真的不能按照本性而活着。我也是始终变的虚伪起来了。

我最佩服的人,纯银(蝉游记创始人 郭子威)。他就是一个按照本性而活的人,管你妈怎么想。我是老板,我爱咋地咋地。一个字,任性! 真尼玛羡慕这种状态。

最后再来听一曲《不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