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个转折点

24号要去同程的交通事业部入职。

同程旅游应该是苏州目前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也是苏州最有可能上市的互联网创业公司。

这次加入同程应该是我职业生涯的另外一个转折点。

细数我这几年,也做了好几款产品。但是没有一款在用户量上突破第一款产品。可能是因为做的都是使用频次偏低的O2O项目。目前我需要一款产品代表作。再拿出2年前做的东西出来示人也太丢人了。

这次离职去同程我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有以下几个原因:

1.同程是家注重产品和用户体验的公司。

2.同程有很好地内部孵化机制。

3.一切以数据说话,简单粗暴效率高。

4.同程里面有很浓厚的内部分享氛围。

5.同程的新办公大楼很气派。

我从入行以来,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做一款城市玩乐指南类型的产品。原本想自己创业,做了很多竞品分析、研究了技术方案、甚至还写了BP。

但是一切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进行下去。说到底就是我看了太多项目死去,没有清晰盈利模式的产品我是不敢贸然尝试的。相比当年辍学想跟着朋友去创业,这也算是一种成长吧。

同程有个周边自由行事业部,想法和理念基本已经符合城市玩乐指南。但是还欠缺一些内容,可能是因为业务导向导致他们没敢尝试其他方向。现在的玩乐指南还是停留在酒+景上。一个城市的景点是有限的,而且就直径100公里的范围内的景点来看,纷纷存在同质化严重,没有什么特色的问题。比如江南水乡、园林、各种山。基本玩过一种类型之后,就不想再去了。这样用户黏性是个问题。

在互联网行业,很多岗位喜欢用用户量来代表某方面的能力。比如架构师、产品经理、程序员、设计师、市场运营等等。虽然不科学,但是简单粗暴。就像用考试分数来权衡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一样。

我的第一款产品从上线到项目停止运营为止,应该有300万的用户量。我接手过来改版的一个老项目,从我接手之后至少也涨了200万用户。这是2013-2014年的水平,跟现在动辄上千万的项目比,实在不算什么。但是,我们团队当时只有7个人。

这样我也算是“有过百万级用户量项目经验的产品经理了”。

用户量大,各方面的用户数据、用户行为统计就趋于平稳而准确。对于产品经理来说,用户量级越大的产品,越锻炼能力。也越有成就感。

我自从入行以来,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阅读用户反馈。针对用户的反馈做出相应的回复。每次看到辱骂我不会生气,我会去从产品中寻找问题。看到鼓励的,我内心会十分开心。我喜欢做并且希望做有大量用户反馈的产品。

用户量大的时候,通过统计数据就能验证产品经理很多思路。这种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而且是只能通过真实的跟用户接触才能获得,是无法言传身教的。这也是为什么,产品经理两极分化为什么这么严重的原因。

所以,我的第一个转折点肯定是我在第一款产品时。那时候就像是一块海绵,每天都能吸满水份。有任何想法和思路,可以立即实施然后通过数据统计和用户行为来验证是否正确。

同程旅游拥有大量的用户量,很高的知名度。这显然要成为我的第二个转折点,这次虽然没有像第一次转折那么大的权限,但是好在我已经过了需要靠疯狂试错来成长的阶段了。这时候,只要有足够充分的数据统计,再结合前人的需求。就能分析出很多东西从而吸收。